《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20:24:4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合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合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越读越对他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

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感觉到就像一个老者再向我娓娓道来他的工作,他的点滴经历。让我觉得他在他平凡的工作中那种育好人的执着和用心。我觉得在前面几条建议中,把阅读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第19条建议中,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而且他这章节中,他讲述了一个数学老师培养学生阅读。这让我更有感触,阅读不再是语文学科功利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培养思维的方法,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可是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有许多同学他们整天都在忙于补作业,忙于订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他们的阅读量少,阅读速度慢,由此循环下去,阅读对他们来说就越来越困难,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如何保证孩子充足的阅读时间,这也是我们老师当思考的。以后在工作中,不再认为阅读是课外的份,可以适当对作业慢的同学少一些抄写背诵的作业,让他们抽出时间来阅读,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从中能学到好多有价值的知识。今天我们学的内容是教师的时间和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知识的难易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为什么岁数增加了,成绩却不行了?”但为什么他们在低年级时能处于同等地位?这就说明他们的智商应该是相差不大的。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

我们怎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队伍、都能轻松快乐的学习呢?那就是教会孩子学习!常言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只要会学习,他们就不会落伍、就不会感到困难!可怎样才能教会孩子学习呢?这就需要在孩子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这里可能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在其中起着作用,也或者是我们的教师未能把学生的基础夯实了,导致部分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出现断节。

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还要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由此我们还是得出那个同样的结论: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刻求知识的火焰。我们还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在大纲里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所以在低年级该让学生学会的知识都要掌握、学会、领悟。虽然说着容易做着难,但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尽力而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11月份,跟随苏霍姆林斯基的脚步,我品读了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结合读书以及目前教学实际,我对自己的教育进行了思考,收获良多。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呢?《给教师的建议》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书中这样阐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一种自豪感。”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 ……此处隐藏5882个字……的最大程度,不要要求他做不可能完成的事。要让学生有自尊感,每节课都能取到相应的进步,让他能够热爱学习,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要考虑到学生的各个阶段,因为他们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要教会他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阅读要培养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超过出声阅读的能力,为四年级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能力打好基础。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教师时间。

三、身为老师,我们要重视分析知识内容,把那些关键的知识明确划分出来。我所理解的是应当提前把本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全部整理出来,然后分摊在学期每天的零碎时间中,积少成多,这样到最后重点知识学生都能够掌握,并且他们不会产生厌烦感。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创造智力背景,通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与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融合,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还有一条对于老师的建议就是要多读学术著作,这点我还是认同的。有的时候可能不必要非得硬性规定去读什么,随手读的一本著作中,甚至可能只是一篇小文章,可能就会涉及到我们教学中相关的东西,就可能给我们的教育技巧带来提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获益良多,不但帮我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疑难,更让我的目光看得更远、更深。

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对照我的课堂,我总是千方百计的多教,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满满的,惟恐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然而这种“多多益善”的做法现在想来是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诚然,帮助学生解惑无疑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师不可回避的天职。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疑,并让学生学到解疑的方法,品尝到疑问被解的快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以解疑为目的,为问题的解决而满足。

疑问是思考的源泉和动力,吸引学生不断地去探索研究,获取新知。当学生头脑中不在有疑问的时候,思维也就慢慢停止了。成功的课堂,不是把学生头脑中的所有疑问都解决,而是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留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我想:这样的教学就使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读着《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自己正穿越了岁月的隧道,脱离了时空的限制,聆听着大师的谆谆教诲,或感悟、或惊讶,或……更多的则是一股跃跃欲试的激情,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在这个假期当中,我看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之前听几个同事都有提到过这本书,都说这本书对自己的教育生涯特别有帮助,于是我特意找到了这本书好好学习一下。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果不其然,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教师都提供了帮助。例如:教育教学当中的一些小技巧;老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探讨方法和互动方式;提高老师教学水平的指导方法和实际案例等等。我认为这本书是我们在教育生涯当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指南。

这本书当中收录了101个教育的小故事,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每一条建议都会针对一个问题,作者用朴素却又幽默的表达方式,将教育孩子的心得,关爱孩子的收获,课上意外事件发生后的感受,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等写得生动具体,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这本书当中的101条建议注重了实用性和可行性,它并不是光谈理论,而是有具体的事例和方法。强调了情感教学与创造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要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

在读这本书当中,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想要跟大家好好分享一下。书中提到了一点,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其实,我觉得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都特别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于是久而久之,成绩薄弱或者调皮的学生就成为了我们放弃的对象。我们上课的时候,就会只关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一样,我们要学会因材施教,成绩差的同学有可能某方面特长就很突出,我们没有必要放弃他们,相反的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你对孩子多一份耐心,他们必将回馈你更多的感动。

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意味着我们要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就更应该有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对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必定是一生的。看完这101条建议,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在教学过程当中少了很多疑惑,多了一份思考,学会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素养,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多阅读类似这样的好书,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苏老在本节中写到了许多,我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有了以下几点感想:

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要使孩子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

苏老写到: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第一次获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的,那么以后他就容易在学习与其相似的知识时感觉混淆不清,或者在学习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的知识时感觉十分吃力。由此看来,使孩子在第一次接触教材时就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是我要努力做到的。

二、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要力争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进行独立思考,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材料。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及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地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三、进行新教材的第一次教学前,教师要充分设想可能出现的疑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精心备课,在正式教学时详细讲解。

苏老在本节中提出一个目标:一定要是课堂上没有错误。所以,他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都预先加以详细解释。例如,语文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形近字,如果不在第一次学习时就给他们讲解清楚,他们就会出现许多错误。教师事后再给学生纠正错误,学生改起来困难,教师也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教师就要力争消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